2003年10月19日,本报刊发了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准备“招亲”的消息,十分新奇。新奇本身并不在于文章作者采用的拟人手法,而在于,这个举世瞩目、准备通过多国合作建设的欧洲卫星定位系统将通过招标寻找经授权的独家经营者。众所周知,“伽利略”计划投资小,预计产出巨大,何况其军事意义更难以言表。那么,欧盟和欧洲航天局为何要采取如此举措,让商家来经营这个庞大的卫星定位系统呢?原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招标消息一出,各工业或金融财团、企业联盟、通讯集团等趋之若鹜,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参加竞标。不过,财大并不一定气粗,因为欧盟和欧洲航天局看中的是未来经营者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欧洲要打造一个从研究设计到经营理念等环节都富有新意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伽利略”。
与美国打造GPS系统时采用的公共基金的方式不同,欧洲打造“伽利略”系统采用公共基金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创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吸引私人投资一直是欧盟和欧洲航天局落实“伽利略”计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不可否认,欧盟在落实“伽利略”计划中遇到了经济问题,费用承担与利益分配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熟知多国合作进行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人都深知,这种争吵不足为怪。在专家看来,吸引私人投资是解决“伽利略”资金短缺问题的好办法。“伽利略”一定要打造,欧洲一定要自立、自强。
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在“伽利略”计划启动时曾说,这是事关欧洲前途的大事,是一场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斗争。它将给欧洲人带来的自豪感,决不亚于“空中客车”飞机和“阿丽亚娜”火箭。欧洲打造“伽利略”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欧洲“伽利略”计划已经得到不少国家响应。2003年3月,俄罗斯表示愿为“伽利略”计划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规避政治与技术风险;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能源交通总司于今年9月19日在北京草签了合作协议,助欧洲一臂之力。双方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将广泛合作,合力打造“伽利略”。多国合作打造欧洲“伽利略”,这是第二个创新。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