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驰的车辆行驶在车流熙攘的高速公路上时,司机启动自动驾驶系统,就可悠然自得地读书看报。车辆能自动与前车保持距离,自动刹车或超车,自动驾驶系统能够精确到厘米。在不打搅车内乘客读书看报的情况下,它能自动选择一条能避免堵塞的道路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它会自动报告:“您已到达。”这些听起来犹如神话,其实它都依赖于来自太空的信号。这种高度精确的太空信号就是由比GPS更先进的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
GPS难言之隐
冷战后,美、俄围绕太空权的斗争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美国的GPS(即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问世后,俄罗斯的Glonass也紧随其后。这两种系统都能够操纵普通导弹和巡航导弹准确的击中目标。但由于Glonass资金长期短缺,导致Glonass只剩下个躯干,只有GPS卫星导航系统一花独秀,处于垄断地位,“一统江山”。
GPS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可谓出尽了风头。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应用,战争中它以精确制导“千里穿杨”,令世界为之动容。10多年来GPS全球定位系统一直运转,从定位救险,到实施精确打击,又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悲喜剧。
GPS虽有“一统江山”的本领,但同任何高技术装备都有优势和缺陷两个方面一样,它同样存在自己的“死穴”、“盲点”———即干扰与抗干扰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从卫星反馈到地面的GPS信号很小(一般为—160DBW),如果对方采取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或欺骗式干扰,都会使GPS接收机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其定位、导航精度降低或产生误导,这就如同“摘”去了舰队、机群、各种导弹的“眼睛”。如对方仿制并发射一组大功率的GPS卫星,交替经过上空,并模仿其频率密码,就使其接收到若干不准确信号和错误信号,从而使其失去指挥控制。或对方以装有模仿GPS信号发生装置的飞机,不定时地在其上空飞行。因飞机高度低于卫星,其信号比卫星大得多,干扰能力强,也可以干扰其对GPS信号的接收,达到不能准确定位的目的。美国防部很早就认识到GPS制导武器的潜在危险,因此一直在从事GPS制导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但都收效甚微。因此,GPS接收机综合抗干扰能力,已成为GPS生存发展的重要一环。
“伽利略”技高一筹
“伽利略”有许多新本领,戴姆勒-克莱斯勒研究和科技中心的克里斯托·威尔逊公开承诺:“精确性和安全性对‘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将不是问题,我们的定位要精确到厘米。”与GPS相比,这两种系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伽利略”确定地面位置或近地空间位置要比GPS精确10倍。如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系统则能找到车库门。
与GPS不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用两种频段工作。在地面上甚至会有3种信号:一是免费使用信号;二是加密且需要交费使用的信号;三是加密且需要满足更高安全要求的信号(如飞机导航)。如果使用“伽利略”系统,飞机能在任何机场降落,而不必考虑机场的技术设施如何。火车能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高密度行驶。轮船即使在大雾中也能安全航行。如果卫星失灵,那么它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发出警报。
GPS的其它缺点,在“伽利略”系统中也不会出现。配备GPS导航仪器的步行者、登山者或山地车骑手往往会走些弯路,因为山崖和高楼会使信号失真。“伽利略”系统将把已经免费使用的信号的精确度从15米精确至6米。如果想得到更精确的信号,就必须订购加密信号。如果“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扩建完毕,甚至能确定处于紧急状况的房间的位置。
“伽利略”令美国人不安
伽利略的研制并不完全在于欧洲要赶上美国,它的诞生的确也是事态所逼。远的不说,就以近年发生的危机和战争为例,每每到了这种时刻,美国方面操纵GPS的机构便做出决定,为了保证和加强GPS的军事用途,暂时关闭它的民用性能,比如关闭高速公路和电话手机对GPS信号的接收。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了危机时刻,军用与民用的分离是一种忍痛割爱的决定。但它是必须的。一个作战军人或作战小组靠GPS在划定方位,制订下一步前进路线。GPS可以告诉野外作战人员正处于哪一位置。目前,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士兵若是没有GPS,光靠地图的话,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就要比现在大得多。这套定位系统是现代军事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人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他们希望能够扩大GPS的用途,借助GPS的导航功能,提高智能导弹和智能炸弹的投放准确率,让军事轰炸精确程度不差打击目标数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需要得到新的导航频率,而这一频率目前已被欧洲人为开发伽利略而占据。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还有,同GPS相比,伽利略防干扰性更强,定位准确性更高:它为物件定位的精确度为1米,而目前GPS的精确度却为20米。
“伽利略”前景广阔
围绕争夺太空统治权的战斗正在拉开帷幕。欧盟开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GPS“一统江山”的局面。“伽利略”卫星导航技术的出现,使“山姆大叔”吃惊不小,因为他们历经多年艰辛创立的GPS,在“伽利略”面前如同“小巫见大巫”。毫无疑问,美国、欧盟和俄罗斯是争夺卫星导航未来统治权的三位主角。
“伽利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营运后,不仅广泛地用于军事领域,精确的操纵汽车、飞机、轮船和火车的运行,而且还广泛地用于民事领域,为其它方面的服务和应用创造14万个工作岗位。建立和初始运营该卫星导航系统的费用将达到35亿欧元,而收入则会达到180亿欧元。虽然GPS早就为非军事用途发送信号,但是美国军方可以随时篡改、伪造和关闭信号。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人就关闭了信号,造成整个巴尔干地区都无法收到信号。因为他们担心塞尔维亚的防空系统利用该信号操控导弹。毗邻的奥地利受到波及。因此,许多非军事用户不敢在对安全有很高要求的领域内(如飞机)使用GPS导航,更加看好“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欧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打算由非军事工业财团运营的“伽利略”系统来填补民用方面的空缺。由于“伽利略”采用了新技术,在性能上它将高于美、俄的现有定位系统,加之它能与现有的卫星定位系统兼容,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预计第一阶段计划在2005年之前试运4颗卫星。第二阶段从2006年起将先后发射38颗卫星至运行轨道。该系统将于2008年投入运营。
人们喜爱强调GPS和“伽利略”之间的区别,但事实上,“伽利略”并非只可民用。专家认为,民用还是军用常常只是一个观察者的视角问题。如果伽利略系统果真像人们盛赞的那样精确与可靠,将它用于军事目的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可以预测,未来的“伽利略”卫星导航将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闻缘起
中国科学技术部和欧盟委员会十月九日下午在北京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中国由此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并成为伽利略联合执行体中与欧盟成员国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一员。这标志着中国的卫星导航已走上国际合作的道路。
■相关链接
“伽利略”由欧盟的戴姆勒—克莱斯勒研究和科技中心研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星座与地面设施、服务中心、用户接收机等。我们知道,GPS星座由28颗卫星(4颗为备用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伽利略”有30颗卫星组成主系统,卫星采用中等地球轨道,均匀地分布在高度约为2.4万公里的3个轨道面上,当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打开后,在2.4万公里的上空环绕地球的30颗卫星将操纵汽车运行,另有12颗作为辅助运行,在个别卫星失灵的情况下起替补作用。其实“伽利略”系统的原理和GPS相似,以至于这两个系统可以相互兼容:装配原子钟的卫星在精确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不断地发送卫星位置和时间的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时间信号的延迟和轨道数据,计算出自己的当前位置。